中文學名:觀霧山椒魚
拉丁學名:Hynobius fuca
科 名:Hynobiidae
別 名:暗色小鯢、黑山椒魚
俗 名:台灣小山椒魚、土龍
基本資料:
保育等級:I級保育類(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最大全長:約10公分
一般全長:約7公分
幼態全長:約2公分
後腳趾數:四趾。
生殖方式:卵生,每窩產卵兩串共約23粒,親代有護卵行為。
生殖季節:春季。
活動時間:夜間活動為主。
地理分布:北部山區,包括觀霧、大霸尖山鄰近區域、石鹿古道、司馬庫斯、北插天山、拉拉山、鴛鴦湖以及棲蘭山都曾有紀錄。
海拔高度:約1300~1720公尺左右。
棲地偏好:乾淨、潮濕的森林底層。
生態習性:
山椒魚成體白天常在土中、石塊、倒木等覆蓋物底下休息,
夜間才會出來活動覓食,
主要捕食對象為鼠婦等小型無脊椎動物。
在雨季時可離水源較遠,
乾旱或者繁殖季時則會離水源較近,
筆者曾在一月時記錄過產出還不久的卵串,
故推測繁殖季應於冬末春初。
繁殖時親代在水中產下一對兩串的牛角狀卵串,
並有護卵行為,
會不時地清潔卵串以免孢子掉落在卵串上並萌發成水黴菌進而危害卵的發育。
幼態(Larval Stage)發育完成後會鑽出卵莢(Pod)在水中自由活動,
在頭部後方具有三對羽狀外鰓用來在水中呼吸,
隨著發育,
不同於無尾兩棲類蝌蚪(如青蛙的蝌蚪)先長出後腳,
山椒魚的幼態先長出的是前腳,
然後才是後腳,
最後外鰓萎縮消失(尾巴則保留不會消失),
才開始了牠在陸上的新生活。
在台灣五種山椒魚裡是海拔下限最低(約1300公尺高,北插天山)的一種,
但卻也是最晚被發現的一種,
也許牠的海拔分布實在低到人們意想不到的範圍,
才會這麼晚才被發現吧!
發現史:
由師大生命科學系賴俊祥老師及呂光洋教授,
根據外部型態及分子親緣的證據,
於2008年正式發表為一新種(同時也是台灣特有種),
其種名〝fuca〞則是用以形容其背部為深色之特徵。
特徵及成長過程各階段圖片:
筆者自2002年在觀霧發現人生中的第一條山椒魚:觀霧山椒魚至今,
野外觀察記錄到的個體將近40條,
其短胖的體態加上有如星空般的細小白點,
成為了筆者個人最喜愛的一種山椒魚,
經過了幾年的努力,
有幸在野外順利記錄到從卵到成體各個階段的照片,
在此一併分享,
希望可以讓各位朋友們多知道一點點關於觀霧山椒魚的生態。
3.從卵到成體的各階段:
4.棲地照以及帶景魚眼照
5.短片
筆者對於觀霧山椒魚所知仍相當有限,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出討論,
也希望可以持續來記錄其他種山椒魚的生活史各時期囉!